1.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略,详见法学专科)
2.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学时,电视课27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学科大专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医学基础课。是学习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以及临床各专业课的基础。
本课程是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纵向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组合课程,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和胚胎发生的一门科学。人体解剖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组织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和超微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胚胎学部分主要研究人体的个体发生、发育及先天性畸形。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人体解剖学包括运动系统(骨、骨联结、肌学)、内脏学(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脉管系(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感觉器(视器、位听器);组织学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器官系统三部分;胚胎学包括总论部分和个论部分,前者涉及前8周的发育,后者涉及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器官系统的发生及常见先天畸形。
后续课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
3.人体生理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学时,电视课27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医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课程打好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排泄;内分泌和生殖;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后续课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及临床各学科课程。
4.医学生物化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学时,电视课27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医学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知道及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生物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主要生理意义、调节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理解基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基因调控的概念。理解某些重要器官组织的代谢特点及它们在医学上的意义。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学、维生素、糖代谢、脂类代谢、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物质代谢联系与调节、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肝胆生化、血液生化、钙磷与骨代谢、营养的生化基础等。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
后续课程: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
5.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学时,电视课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医科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医学免疫学,第二部分为医学微生物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术语;了解和掌握系统的微生物学的知识。为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免疫学及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临床预防、分析、诊断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医学免疫学主要教学内容:免疫系统、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抗原抗体的概念、补体系统、免疫应答及调节、超敏反应及免疫学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教学内容: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生长繁殖与代谢、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抗细菌感染免疫;消毒灭菌及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原则,病毒性感染特异防治及药物防治原则等基础知识;病原性与条件致病性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介绍,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病毒的基本性状、分类,病毒的感染、免疫及实验室检测原则、防治原则,临床常见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检查及防治原则;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医用生物化学等。
后续课程:病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护理临床各学科课程。
6.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学时,电视课26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中央电大医科护理学专业一门必修课。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它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以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的科学,为进一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新的病理与病理生理学课程,依据基础医学课程优化组合的原则,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以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为基础,以新的课程结构的形式重新组合,将疾病时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形态学改变有机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整体概念,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基本病理过程和重大疾病的基础知识的介绍。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疾病学概论;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血液循环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炎症;肿瘤;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
后续课程:健康评估、护理专科各学科课程。
7.护理学基础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学时,电视课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护理作为一个专业的发展趋势,运用所学理论、概念和技巧评估各年龄阶段个体的层次需要。在护理实践中有效地应用护理程序。解释各项护理基本技能的原理。按规程独立完成常用的技术操作。运用所学知识为病人及其家庭提供维持身心健康所需要的基本护理活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1~6章主要介绍护理学的发展趋势;护理实践中常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护理学独特的理论与模式并重点描述作为护理实践框架结构的护理程序。第7~18章为基础护理内容,包括帮助满足病人生理和心理需要、维持病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获得健康状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等。
后续课程:护理临床各学科课程。
8.医护心理学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学时,电视课10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医护心理学分为两大部分,前1~7章为医护心理学的基础,后8~17章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对人体各种疾病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并提供帮助的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心理现象与心理实质;感觉与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情绪与感情;意志与注意;人格;心理卫生;心理应激与调节;心理障碍;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心理治疗;临床心理咨询;医患关系;心理护理;医护人员的心理素养。
先修课程:医学基础课、护理学基础课。
9.药理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学时,电视课27学时,IP课24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医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系统的药理学知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言;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镇静催眠药;抗癫痫和抗惊厥药;抗精神失常药;抗震颤麻痹药;麻醉性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枢兴奋药;传出神经系统药;拟胆碱药;M胆碱受体阻断药;N胆碱受体阻断药;拟肾上腺素药;抗肾上腺素药;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药物和钙拮抗剂;抗高血压药;利尿药和脱水药;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镇咳、祛痰及平喘药;组胺与抗组胺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甲状腺素与抗甲状腺药;降血糖药;抗生素;磺胺类及其他人工合成抗菌素;抗结核药等。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
后续课程:护理临床各学科课程。
10.健康评估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现代护理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有关询问护理病史,进行护理体格检查及其他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健康史的采集、常见症状的评估、身体评估、心电图基本知识、心理社会的评估、家庭文化和环境的评估、实验室检查等。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医护心理学。
后续课程: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护理专业课程。
11.内科护理学
本课程7学分,课内学时126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和研究领域,并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内科护理学则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课、实习,使学生不但掌握内科常见病的基本知识与临床操作技能,而且会将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贯穿到护理实践中,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整体护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介绍内科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有关检查、诊断要点、防治原则等知识;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病人进行整体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并进行评价;学习内科常见急救方法、临床操作、心肺监护、机械通气等临床技能。
先修课程:医学基础课、护理学基础课。
12.外科护理学
本课程7学分,课内学时126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针对外科疾患进行整体护理的科学,主要向学生教授基于整体护理的外科护理学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ICU、手术室护理、小儿外科、骨外科、神经外科、TPN等内容。授课形式以讲授为主,结合示教、反示教等其他教学技巧,并要求学生参加临床见习。临床见习采用护理查房和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学习本学科内容后,将能够具有外科护理专业技能,以满足外科病人的各种需要及达到护理目标。
先修课程:医学基础课、护理学基础课。
13.医用基础化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电视课27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医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以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散系,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渗透压,溶胶,高分子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化学热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化学平衡;酸碱平衡,缓冲溶液,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核外电子排布及周期律,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应用,电势法测溶液的pH值;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位平衡,螯合物;滴定分析概述,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EDTA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生命元素与人体健康;有机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烷烃,烯烃和炔烃,芳香烃;醇,硫醇,酚,醚;醛、酮的结构,命名及化学反应;羧酸的结构和分类,羧酸的命名,羧酸的物理化学性质;胺的结构和分类,命名,化学性质,杂环胺;立体化学;类脂,糖类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核苷、核苷酸和核酸等。
后续课程:医学基础课。
14.预防医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电视课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一门在基础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环境科学的基础上,应用并发展环境与健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机体健康的作用和机理,分析评价疾病发生及分布规律,应用三级预防原则制定保护和促进健康措施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为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环境与健康(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地方病,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职业性疾病);疾病控制(传染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身疾病,医源性疾病,营养有关疾病);预防保健战略和措施(预防保健战略,初级卫生保健,健康教育与自我保健,卫生立法卫生标准);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等。
先修课程:医学基础课及护理专业课。
15.药物治疗学
本课程7学分,课内学时126学时,电视课27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药学专业必修课程。药物治疗学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药的结合点,对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教学,强调药物治疗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及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员在掌握药物的作用与作用机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的基础上,依据病人的病理、生理、心理及遗传特征,正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了解病人的个体化治疗,为参与临床药学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药物治疗学概论;药物治疗方法;基本药动学原理;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经济学原理与方法;遗传药理学与个体化给药;特殊人群的药物治疗;特殊疾病时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情报服务;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疼痛的药物治疗;催吐药、止吐药和抗组胺药;血液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合理应用;输液;临床营养支持。
先修课程:医学、药学等基础课。
16.妇产科护理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包括产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计划生育、妇科保健四部分。其中产科护理学主要讲授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孕妇/产妇的生理、心理变化和护理,介绍异常妊娠、妊娠合并症、异常分娩、分娩期合并症、产褥期并发症及相应护理措施。妇科护理学着重讲授女性生殖系统的自然防御功能、妇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防治原则、护理原理及自我护理技巧。计划生育内容介绍女性常用的节育方法和原理,计划生育受术者的护理措施及自我保健技巧。讨论妇女一生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各期保健措施。此外,还将介绍常用妇产科护理操作技术以及常见妇产科手术护理。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相结合为特点,其间穿插模型示教、反示教,并掌握妇产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及常见妇产科手术的护理要点。
先修课程:医学基础课、护理学基础课。
17.儿科护理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学时,开设一学期。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与发展、儿童保健、患病儿童的临床护理、对小儿进行整体护理的专科护理课程。它的研究范围是从新生儿至青春期末。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小儿生长发展的概念、规律和影响因素,各年龄阶段的营养与喂养,儿童教育,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住院儿童护理的新概念,儿科护士的角色与责任,儿科临床常见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危重患儿的抢救与监护。重点是医院内和社区中儿童及家庭的整体护理。
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个案研究和临床实习,使学生能掌握上述知识和技能,帮助小儿及其家庭取得最大程度的身心健康。
先修课程:医学基础课、护理学基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