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读条件
·专升本:需年满20周岁,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证书;
·高起专:需年满18周岁,具有普通高中、中专或师范、技校、职高毕业证书等中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
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
该模块中央电大考试最低学分为13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20学分。
(1)统设必修课: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英语Ⅱ(1)、英语Ⅱ(2)、计算机应用基础(本)、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2)选修课:学位论文指南,学位外语(行政管理)。
2.专业基础课
该模块中央电大考试最低学分为12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12学分。
统设必修课: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概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3.专业课
该模块中央电大考试最低学分为20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32学分。
(1)统设必修课:西方行政学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行政领导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城市管理学。
(2)选修课:公共管理学、地方政府学、电子政务。
毕业要求
学校按二年学习安排教学计划(专科护理学专业三年),两年半毕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颁发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并在教育部唯一指定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信信息网——(www.chsi.com.cn)学历电子注册。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可颁发学士学位。
1.公共基础课
该模块中央电大考试最低学分为13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20学分。
(1)统设必修课: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英语Ⅱ(1)、英语Ⅱ(2)、计算机应用基础(本)、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2)选修课:学位论文指南,学位外语(行政管理)。
2.专业基础课
该模块中央电大考试最低学分为12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12学分。
统设必修课: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概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3.专业课
该模块中央电大考试最低学分为20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32学分。
(1)统设必修课:西方行政学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行政领导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城市管理学。
(2)选修课:公共管理学、地方政府学、电子政务。
4.专业拓展课
该模块中央电大考试最低学分为0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12学分。
选修课:社会保障学、项目管理、信息管理概论。
5.通识课
中央电大设置统一的通识课程平台,所有开放教育专业适用此平台的课程;
通识课模块毕业最低学分为2学分;通识课设置及通识教育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通识课模块课程不得免修免考;已取得电大毕业证书的学生,若再次注册学习电大相关专业,原修专业已注册过的通识课程,在新修专业中不得再次注册学习(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此类课程将不能实现注册)和申请办理课程免修免考,此模块毕业最低学分通过修读本模块的其他通识课程获得。
6.本专业综合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和毕业作业,统设必修,共8学分,由地方电大根据中央电大制定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组织实施。该环节不得免修。
7.补修课
补修课程是指在注册开放教育本科(专科起点)专业学习的学生中,部分不具备该专业专科学历或不具备学习该专业相关基础知识的学生必须补修的课程。补修课程学分是按规定需要补修的学生必修的学分和毕业审核的必要条件。补修课程统一使用中央电大确定的课程名称,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并由中央电大推荐教材、提供相关教学支持服务。本专业(方向)需补修的课程是:政治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共8学分。
8.本专业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概论、公共部门人力管理为学位课程。
9.统设必修课程严格执行统一课程名称、统一课程学分标准、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选修课中的统设服务课程和自开课程,中央电大将尽可能为地方电大提供多方面的教学支持服务。
10.课程实践环节成绩计入课程学习成绩,没有完成课程实践环节的不能取得课程学分。
11.相似课程不宜兼修,如兼修,只计其中一门课程的学分。
12.专业规则表中各课程开设学期是根据专业知识结构提供的课程先修、后续关系确定的,供学生选课时参考。开放教育各专业所有统设必修课程首次开设后均实行全年滚动开设。
(一)本科课程
1.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略,详见金融本科)
2.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略,详见金融本科)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生,对中国的国体、政体及其主要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运行机制等有系统而科学的认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和军事制度、基层自治制度等。
4.行政领导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领导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正确地认识领导活动的现象、矛盾、特点和规律,培养和提高应用领导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加强知识厚度,为成为成功的领导者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导论、领导权力与制约、领导体制与改革、领导环境与文化、领导个体素质与群体结构、领导关系与角色、领导战略与决策、领导选才与用人、领导思维与创新、领导艺术与方法、领导效能与发展、现代领导与电子政务等。
5.计算机应用基础(本) (略,详见金融本科)
6.公共政策概论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应用公共政策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为服务经济和地方公共事务管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导论、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公共政策评价、公共决策的思维方法、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公共政策的理念转型及其挑战等。
7.政府经济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应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外部效应与政府经济政策、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政府支出、政府购买性支出、政府转移性支出、政府收入、政府税收收入、政府非税收入、政府债务、政府预算、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国际间政府经济关系等。
8.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及各种具体的制度与规则,培养学生运用行政法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行政法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原则;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公务员;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行政行为;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合同;行政处罚;行政监督;行政责任;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诉讼等。
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系统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在区分公部门管理与私部门管理不同特点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技术与方法。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本课程是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出发,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理论,揭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特征、管理环节与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它与人事制度类课程,特别是与国家公务员制度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学生掌握行政学专业知识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及其开发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沿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本的构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流动、公共部门工作分析与职位分类管理、公共部门人力招募与选录、公共部门人力培训与开发、公共部门人力使用、公共部门人力激励、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部门人力薪酬管理。
10.城市管理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城市管理的原理、原则与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市政体系、市政体制、城市法治、市政职能、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土地与住房、城市消费与生活服务、城市人口与民政管理、城市治安管理、城市环境管理等。
11.西方行政学说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主要介绍西方公共行政学产生前和产生以来的行政思想,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对公共行政学思想发展范式进行提炼,对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学说进行梳理,对公共行政学发展的主题进行讨论,归纳公共行政学一百多年来的范式演变。
通过学习本课程,将使学生掌握西方行政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系统了解各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学说,更深一层地了解行政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并从行政理论的变革和历史作用中得到启示,加深对行政活动规律的认识,把握西方行政学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政府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提供有益的建议。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行政学产生前的行政思想(19世纪之前);行政学形成时期的行政思想(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行政学发展时期的行政思想(20世纪40~60年代);行政学繁荣时期的行政思想(20世纪70年代至今)。
12.项目管理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开设一学期。
课程的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方法,具有应用项目管理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主要内容:项目管理概念与范畴;项目生命期和管理过程;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
13.社会保障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以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保障的理论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其他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实际能力以及理论探索研究能力,能够科学的分析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相关问题。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的发展、体系与模式;社会保障的立法与管理;社会保障基金;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员工福利。
14.电子政务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电子政务的规划、电子政务的实施、电子政务的监理和评估等问题,同时对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电子化采购、电子税务等实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此外对政府信息公开与信息资源整合、电子政务与政府转型等专门问题有所了解。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电子政务基础、电子政务发展模式与阶段、电子政务规划与标准、电子政务实施、电子政务监理与评估、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政府电子化采购、电子税务、典型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发展、移动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与信息资源整合、电子政务与政府转型。
(二)补修课程
1.政治学原理#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和方法,从客观政治现实出发,对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括归纳、总结、上升成为理论形态。本课程是对政治及其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的理论论述,它主要解决的是政治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人们对于政治的理性认识和最高层次的思辨。同时,本课程力图阐明一切政治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的共相。本课程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政治与政治学、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国家与政府、政党与社团、政治秩序与治理、政治参与与监督、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民主与民主化。
2.行政管理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90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与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也介绍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同时,紧密联系行政管理和行政改革的实践。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行政环境;政府职能;行政体制;公共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机关行政;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法治行政;行政方法;公共财政;行政效率;行政改革。